席亚洲:线上正规配资
各位朋友大家好,今天我们来到了大家熟悉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;来这里,我们也是来凭吊和怀念八十多年前那些不屈的英灵。
今天想给大家说一说的,首先是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四行仓库的战斗,众所周知,八一三淞沪会战是由日军挑衅发起的,但中国军队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却是处于进攻地位。
四行仓库战斗复原模型
实际上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和军队高层拟定的一项战略计划,即希望利用经过要塞化建设,拥有多道国防防线的上海牵制消耗日本军队,并且迫使其投入兵力在上海,从而缓解华北战场的危机局面。同时,在蒋介石的考量当中还有一条,就是上海的外国人多,所以在这里开战对“国际观瞻”有利。
只不过在开战前,老蒋是希望在上海消灭日本那几千海军陆战队,在全世界面前露脸。但到了实际执行阶段就是另一回事了,甚至到1938年南京、上海沦陷之后,老蒋在日记里自我安慰“日寇占领京沪,已在外交上处于绝望之境地”,这种阿Q精神,和开战前是两回事了。
展开剩余76%正是由于开战前对日寇实力估计不足,同时对只有头盔跟德军一样的“德械师”估计过高,淞沪会战在进攻阶段便陷入了困难境地。日军人少不假,杜月笙等人悄悄在上海市内建设的国防工事颇为坚固也不假,但问题是从火力角度讲,日本人在黄浦江江面上几十艘驱逐舰、巡洋舰,还有四艘航母也不是假的。
虽然在淞沪会战之初国民党空军打出了一些战绩,但总体实力无法与日军相提并论,上海民众在日军残酷的轰炸下遭受了惨重损失,也对中国军队的作战产生了很大影响
从8月到10月,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军队表现出了坚韧的精神,先是冒着日军海上炮火猛攻市区日军,无法力敌之后继续坚守阵地与日军寸土必争。日军则倾巢而出,在本土仅留下两个师团,将所有可用之兵投入上海,最终其兵力已超过中国守军,加上绝对优势之海空火力,终于在10月26日突破上海北面的中国军队主要阵地,迫使守军撤退。在这个过程中,谢晋元率领的88师524团1营寿命在这里,也就是四行仓库,牵制日军。
虽然实际上退入四行仓库的实际兵力只有400余人,但号称八百人,这就是八百壮士说法的由来。
四行仓库战斗实际持续时间也只有四天,由于四行仓库位于租界边上,日军顾忌炮轰击租界,因而只能用人员反复冲击,和使用加农炮直射攻击仓库的一侧,因此八百壮士得以守住阵地,同时给日军造成了相当的伤亡。
这段故事在当时就广为传播,并多次被搬上银幕,因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。
“德械师”实际上装备并不比军阀的精锐部队更优越,只是戴上了德国进口的头盔而已,实际战斗力与日军相比仍处于劣势
但是,这些电影塑造的八百壮士的形象往往只关注了四天的战斗,对于这支孤军在此之后的故事没有着墨。这是因为最出名的1970年代台湾版《八百壮士》电影是如此拍摄的,但实际上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,孤军在后面很多年的故事才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。
这里我们就说一件事,就是电影《八百壮士》和管虎导演的翻拍版《八佰》中都有一段感人的镜头,就是日军飞机扫射楼顶的国旗,中国士兵不顾牺牲保护国旗。
退出四行仓库的孤军事实上成了上海工部局的俘虏,直到日军攻入租界
但真实历史中,这段故事不是发生在四天战斗期间,反而是发生在1938年。孤军退入租界一年后,1938年8月11日,为了纪念一年前的抗战,孤军竖起旗杆升起国旗。但租界工部局,也就是管理租界的殖民当局认为此事会刺激日军,使他们为难,竟派遣几百白俄士兵冲入营房,用机枪扫射孤军,此时孤军早已放下武器,无法反抗,最后4人死于旗下,11人受伤。
对于1938和1975年的国民党当局来说,当然不希望在电影里出现让“友邦惊诧”的事情,岂能展示“英美友邦”面对中国人民的时候残酷血腥的一面呢?至于《八佰》,究竟是因为导演编剧不懂历史,还是别的原因,目前我们也难有定论。
这次事件也仅是孤军身处孤岛上海的一种抵抗,后来又发生多次事件,乃至出现败类杀害谢晋元事件等等。
而在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,孤军被日军俘虏,但仍拒绝汪精卫汉奸政府的收买,坚持反抗,最终被日军分散关押,其中部分孤军在1942年成功逃脱,继续参加抗战。
孤军官兵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大部分人坚持民族气节,坚决抗战,到抗战胜利时,仅存百余名幸存者。
发布于:上海市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